胸怀“国之大者”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2-06-10 09:22:26来源:《青海教育》期刊点击量:1177

胸怀“国之大者”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俞红贤

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走上高原考察青海并发表重要讲话,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亲自为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重大战略,为我省发展再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这在我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书记指出,青海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始终牢记生态环境保护这个‘国之大者’”“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一周年之际,青海大学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部省合建高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一年来,学校着眼全局,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肩负起“姓青名海”的历史使命,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和具体成果,努力谱写我省高等教育奋进之笔。

一、立足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构建高原生态大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早在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考察青海时,就提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再上高原,提出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青海大学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青海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国之大者”,校党委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立足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肩负起产业“四地”建设责任,构建高原生态学科群。

一是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学科底色。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加强三江源生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借助清华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学科优势,瞄准三江源生态保护“卡脖子”问题,积极发挥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江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平台作用,绘制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等级与生态风险图,发布了《三江源绿皮书》,围绕该领域主持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青海省科技重大贡献奖。

二是打好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的学科亮色。抢抓部省合建机遇,联合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以及省内盐湖集团、西部矿业和中科院研究所等单位,由北京化工大学段雪院士牵头负责,编制完成了青海大学《盐湖化工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两平台一学院两中心”的建设思路,《方案》被列入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工信部联合印发的《青海省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盐湖化工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工作。

三是打好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的学科特色。建立了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新能源分室,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等。建成的清洁能源协同创新平台是迄今为止国内高校中功能最完备、设备最齐整、技术最先进的清洁能源网实验平台,依托该平台与美国波音公司联合开展的飞机碳纤维绿色回收项目,核心技术直接推动建立了青海省海西州中国飞机集中收储和绿色回收中心;研发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协同自律调度控制系统,应用于青海电网调度中心和青海240多座光伏场站,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与青藏铁路公司合作完成了青藏铁路沿线站区高效可靠供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项目,核心技术应用于青藏铁路沿线140个站区,实现经济效益4.6亿元。

四是打好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学科民生基色。通过蚕豆种业培育,青稞、油菜和马铃薯商品基地建设,以及牦牛和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介,完成推广春油菜、马铃薯、青稞、牧草等主导品种59个,推广技术41项,牦牛和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及示范推广累计1000万头只以上,仅藏羊一项技术推广累计为藏区农牧民新增利润超过39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青海大学立足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聚焦高原生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大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范式,解决时代提出的大命题,彰显了学科优势。

二、扎根高原大地,涵养“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

大学需要“大先生”, 一流的师资成就一流的大学,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千千万万“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点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来讲尤为重要,他们不但要把自己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优良品行和浓厚的职业情怀感染学生,做扎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先生”。青海大学处于欠发达地区,优秀师资的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要培养一批把教学做在西部大地上、把论文写在青藏高原上、把事业扎根在青海大地上的“大先生”。

校长是一校之魂,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深刻认识校长岗位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努力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对校长提出的新要求。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校长,对于一所学校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深厚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氛围至关重要。20余年来,胸怀“国之大者”的清华大学知名学者李建保、陈强、梁曦东、王光谦、史元春出任青海大学校长,他们坚定为国培养人才的信仰,为西部发展作奉献的信念,不断践行着“经师”和“人师”的使命,为青海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

在这些“大先生”的引领下,青海大学高层次人才聚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源源不断地输入,青海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涵养了一批以青藏高原生态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四种经济形态”为指引,与地方主导特色产业相对接,在三江源生态保护、脱贫攻坚和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担当作为的“大先生”。梅生伟教授结合青海省太阳能资源充沛的特点,领衔建立了青海大学光伏产业研究中心,致力于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打造碳中和示范校园。魏加华、钟德钰、黄跃飞、李铁键教授紧密围绕三江源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空中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成果。2021年,马玉寿研究员团队的“高原地区黑土滩植被修复技术”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公布的《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在长期的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马玉寿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成功地解决了“黑土滩”治理的难题,为三江源园区一期二期建设、青海湖流域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等的“黑土滩”综合治理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包虫病外科全体人员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力推进“包虫病‘清零’行动”,在人畜共患包虫病的临床诊疗、学科建设、规范化及属地化治疗、公益救助等方面攻坚克难,获青海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集体记大功一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要研究真问题,要坚定信念。青海大学有这样一批“大先生”,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献身西部,献身教学,培根铸魂,引领着青年学子走上西部高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仅青海盐湖集团就有1400余名青海大学毕业生。全省水电行业、农牧行业、地矿测绘行业分别有70%、70%、50%以上的技术骨干来自青海大学;省内医疗行业,特别是县级以上藏医院核心骨干几乎全为青海大学毕业学生。同时,紧密围绕生态立省战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等重大需求,开设“高原生物学菁英班”“藏语言应用教学实验班”和“三江源国家公园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实验班”等地方特色人才培养班;与国家电网、西部矿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有力地支持了青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勇担立德树人使命,谋划思政教育大格局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只有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谋划思政教育大格局,才能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学校党委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深刻认识大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不断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政教育大格局。学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党委书记做好第一责任人,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教育、带头讲好开学第一课,自觉做思政教育的带头人。牢固树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育人理念,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重点队伍来抓。学校现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青海大学),定期开展全国思政课教师培训,搭建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平台。倾力打造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青海大学),打造一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思政课名师队伍,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等十余名思政课教师。

各专业课守好一段渠,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强化育人合力,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面向全校所有课程启动课程思政改革,仅2021年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24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0门;5门“新华思政”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新华网进行展示宣传,着力在示范引领方面发挥作用;加强青海大学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中心建设,在课程思政培训、资源库建设以及宣传推广方面,推动思政教育向专业化、科学化、体系化发展,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的思政育人大格局。

充分发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全校学科优势,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努力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办好“大思政课”。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深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主动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持续研究,久久为功,用理论说服人,用理论感染人,用理论引导人。自觉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培养人的工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持把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解渴”“明理”,用社会实践丰富思政教育,做接地气、有士气的思政教育。主动对接疫情防控常态化思政教学,理直气壮讲好“疫情”这场思政大课,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

扎根高原大地的青海大学,始终饱有学竞江河、志比昆仑的精神品格,自觉坚守“党办的大学请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大学责任担当,做“大学之大”的生动注解,谱写西部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





线

招生热线
辛老师 18997059599
徐老师 15109718800
蒙老师 13709745442
敖老师 13327657117
周老师 18797187520
QQ客服

周老师

敖老师

微信扫一扫